小龙女哀悼金庸说了什么 金庸查良镛生前遗愿是什么
再后来,他的一位读者改变了故事的结局——1981年7月18日,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,在会见他时对此事表达歉意。浙江海宁当地立即行动,对查树勋被杀案件复查,发现这是件错案,遂撤销原判,宣告查树勋无罪,平反昭雪。
1972年9月11日,《鹿鼎记》在《明报》上刊完最后一节,金庸宣布就此封笔,这也提前预告了武侠黄金时代的终结。
对于自己创造的武侠神话,这是金庸意想不到的:“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,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,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,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……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,颇有发挥想象、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。”
17年间,金庸一共写了15部武侠小说,他用其中14部小说开头的字写就一副对联——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这些作品,一共创造了1427个人物,发行量超过3亿册,翻拍或与之相关的影视也超过了100部。
对于自己构筑的武侠世界最终停留在《鹿鼎记》,金庸也不无感慨地说:“年轻时崇拜的大英雄都是完美无缺的,后来才发现,真正的英雄,他也有普通甚至卑鄙的一面。”
而在自己的作品中,金庸也制造了无数经典的离别场景,其中,有三场离别最令他难过,甚至落泪。这三场离别分别是——萧峰误杀阿朱、小昭离开张无忌、十六年后小龙女没有如期与杨过相见。
小昭与张无忌话时的情景,常作为“你认为金庸小说中最悲凉的画面是什么”的高分答案,在社交网络反复出现——
小昭道:“我命人送各位回归中土,咱们就此别过。小昭身在波斯,日日祝公子福体康宁,诸事顺遂。”说着声音又哽咽了。张无忌:“你身居虎狼之域,一切小心。”张无忌不知说什么话好,呆立片刻,跃入对船。只听得小昭所乘的大舰上号角声呜呜响起,两船一齐扬帆,渐离渐远。
而乔峰误杀阿朱的片段,是金庸在大哭中写下,但文字却十分克制。在后文中,阿朱之死也时时闪现,刺痛读者,直到乔峰去世,全文完。
《天龙八部》里,乔峰误杀阿朱,此时阿朱已在弥留之际。图/ 网络
1976年10月,金庸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缢身亡,年仅19岁。
査传侠被认为是金庸4位子女中最聪慧的孩子,4岁能背全本《三字经》,6岁能背诵《增广贤文》。金庸在《侠客行》中用大量笔墨书写石清闵柔对石破天的怜爱呵护,这也被认为是他对査传侠舐犊情深的写照。
但是査传侠少年时便有出世思想,十一二岁时就写过一篇文章,说人生很苦,没什么意思。当时,金庸以为这是孩子深刻早慧。没想到的是,査传侠在纽约读大一时,因与女友吵架,一时冲动便放弃生命。
接到儿子逝世消息那天,金庸还要在报馆写社评。“一面写就一面流泪,一直都很伤心,但还是要写。”
次年,他在修订版的《倚天屠龙记》里补上后记,丧子之痛所得尽现——
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,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,书中写得太肤浅了,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。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。
1959年,金庸创办《明报》。“明”取“明辨是非”之意,1959年5月20日创办当天的发刊词是“公正、善良、活泼、美丽”。
《明报》刚出版的时候,销量并不大,只有6000份,为了扩大销量,金庸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,在《明报》上继续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。后来以社评树立了 “言论独立”的形象,才在知识分子中获得影响力。
查良镛以“金庸”为笔名,在《明报》上连载自己的小说。图/ 网络
1988年《明报》日销量已是11万份,1989年跃升到18万份,被当时的外国人评为香港的《泰晤士报》。而整个明报集团1990年度的盈利高达七千万元,到1991年度接近一亿元。
1989年5月20日,在《明报》创刊30周年茶会上,金庸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,只留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职位。1994年3月31日,他把所有股份都转给商人于品海,宣布彻底退休。
在此之前,《明报》被称为金庸的“一人报纸”,金庸自己曾说:“明报内部所有人只听我一人的话,可以说是成功,也是失败”。他的退出就是为了消除这种模式的负面影响: “我要使《明报》公众化,让许许多多人来参与,否则我一旦死了,《明报》四分五裂,就此垮台。”
脱离金庸以后,《明报》维持运营至今,可惜特色不再,沦为平庸的大众报纸。在2006年接受《外滩画报》采访时,金庸坦言,自己早已不看《明报》了,“现在的报纸,越来越堕落了,这样对社会有害处”。
金庸辞世后,《明报》随即发文悼念金庸:“如非当年先生不怕艰辛,殚精竭虑,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,无以臻此。”
金庸一生有过三个妻子。
他和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相识于杭州,后来杜冶芬又随他迁居香港。在《大公报》写影评、编剧本时,金庸使用的第一个笔名“林欢”来源于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“查”和“杜”中共同的“木”字,而欢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写照。但是几年后,因为金庸忙于工作,杜冶芬粤语不精,一个人在家寂寞无聊,生活过得不愉快,最后她独自回了大陆,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[责任编辑:]
参与评论